«

»

新傳的台灣老師 羅文輝教授專訪

特約記者王柏淇(四年級學生)

201410Loven正式任教中大新傳學院之前,羅文輝教授曾在中大擔任客座教師兩次。第一次在1989年,他說:「第一次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由政大老師推薦,在中大任教半年,那時候已經很喜歡中大的環境。以後又和中大的老師合作,進行兩岸三地新聞工作者的比較研究。」到2003年,中大新傳學院又再邀請羅教授擔任訪問學人,參與半年的教研工作。

「中文大學是亞洲最好的大學之一,能在中大任教我覺得非常榮幸,而且中大的宿舍環境很好。」羅文輝教授2009年起受聘於中大新傳學院,在此之前他曾在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擔任傳播學院院長。「中文大學一年只須教三門課,比台灣的大學要求教學時數少,而香港國際化程度較高。大學多用英文教學, 開會、同事之間通訊都是用英文。」

台灣、香港兩地交流日增,本地新聞在兩地不斷流傳。在中大新傳學院任教之前,羅文輝教授曾在台灣教學超過二十年。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新聞媒體表現以及大眾媒體效果,他如何看兩地媒體的資訊流通?香港地小,可以覆蓋的範圍較小。台灣相對較大,傳媒機構在不同地方開設分社,地方新聞較多。尤其在電視新聞上,兩地新聞報道的差異更為明顯。他說:「台灣電視台至少有七、八家的24小時新聞台。競爭激烈,廣告收益有限,而且為了省錢並兼顧收視率,新聞過分瑣碎,國際新聞很少。香港的電視新聞比較正式,本地、中國與國際新聞井然有序。」

香港《蘋果日報》進入台灣報業市場,又如何改變當地報業生態?「過去台灣報紙以政治新聞為主,政黨政治色彩濃厚。後來《蘋果》赴台,報紙走向煽情。不過台灣的公民團體,例如消費者協會、新聞觀察基金會,會嚴格監督新聞,因此台灣報紙的小報色彩不像香港報紙這麼明顯。」

「現在新媒體新科技出現的速度愈來愈快,對記者的要求愈來愈多,除了文字、影音、資訊管理外,資料來源也大幅增加,但報紙及電視新聞的平均質素並未提升,記者要保持『守門員』的角色,需要更加小心查證,為大家提供詳實有用的資料。」

給學生忠告
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加以發揮。

最喜歡香港的事物
天星碼頭  全世界最漂亮的地方之一。

羅文輝教授小檔案

其他台灣老師還有:

黃懿慧教授

陳萱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