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宵編輯室

201410OC1

攝影:陳韜文教授

賴偉家

(03本科畢業) 《 明報》副採訪主任(港聞)

政改爭議促成大型示威者佔領行動,以堵路作公民抗命,至本人落筆時已差不多一個月。佔領行動與過去七一遊行式的示威有明顯分別,從行動上示威者選擇通宵留守,多次與警方發生衝突;行動背後亦牽涉本地和中央政府的政治角力,甚至惹來國際關注,傳媒如果要全面報道事件,實在要全方位動用編輯室所有人力物力協調才能做出成績。過去數周,不少前線記者不眠不休努力為讀者帶來第一身報道,過程中不少經驗值得分享。

佔領行動覆蓋多個地區,多次出現衝突場面,記者在前線要做好工作,良好裝備必不可少。以我工作的報章為例,在佔領發生前主管已商議添置裝備,包括增購寫有「記者」式樣的反光衣、口罩、頭盔等,另有數個防毒面罩備用。在9月28日警方向示威者施放催淚彈後,公司再增加防毒面罩數量,令記者可在兼顧人身安全下站在採訪前線。

201410OC2

攝影:陳韜文教授

除安全裝備外,通訊成為今次採訪協調過程其中一個困難。由於佔領現場不時有衝突,情况混亂,不少傳媒要增派記者分工覆蓋不同範圍,有時候可能有多達十名同事要同時通訊,協調採訪位置。雖然現在智能手機普及,通訊軟件眾多,但要做好分工也不容易。由於傳媒之間要搶「即時」,記者為將現場動態第一時間放上新聞網站、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要一邊採訪一邊上載影片,一刻也不能休息。從網站流量數據可見,讀者不分日夜地關注佔領行動的發展,每逢有相關新聞上載網站,即吸引到大量讚好和分享廣傳。

我曾試過在凌晨深宵時留守公司,和約6名同事一起當值,令原來寂靜的編輯室熱鬧起來。雖然當日報紙已付印,但即時新聞網站從未停過,到凌晨三、四時,每當金鐘或旺角佔領現場出現事故,我們便第一時間向現場記者「收料」撰寫報道上網。意想不到是,凌晨四、五點的即時新聞原來大有市場,成功吸引不少「like」,今次新聞事件可謂大大加速了傳統平面傳媒轉型至網上平台。

佔領行動持續多天,背後政治問題複雜,報章亦可發揮傳統優勢,為讀者提供較深度的分析報道,解讀整場公民抗命運動對社會的影響。報章堅持中立在編採過程尤其重要,令讀者同時可看到抗爭人士和政府的理據立場,避免純粹感性地看待事件,共同思考香港的民主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