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眾新聞,前有線中國組再上路

王寶熒(2016年本科畢業)
《眾新聞》中國組記者,《有線新聞》前中國組記者

有線裁員當天,有關刺針全組被連根拔起、中國組全體辭職抗議的消息鋪天蓋地。午飯時,我們在Facebook專頁上發了一張中國組的合照,配「在餘下的日子,我們會緊守崗位,全力以赴做好報道」短短幾句。

說來諷刺,這則隱晦地確認辭職消息的帖文,讚好人數超越了我們以往每一則報道。

「感謝你們長期製作出有深度又優秀的中國報道。」「可知國情,中立不倚。」久違的一連串讚美,出現在我們辭職之時。六千多則留言,我一一細看,一邊感動,一邊鬱悶。

糾結的心情久久不散,延續至12月31日晚上,那屬於真.中國組的最後一集。那夜的節目以北京一麵館老闆推出愛心餐作結。按照慣例,在Facebook專頁上,我們把報道安排在翌日即元旦日上架,結果……

「隱惡揚善的中國故事正式開始」、「新型官狀有線中國組」。留言欄不堪入目。觀眾們抱著打擊新班底的心態,無意地向舊班底狠狠地摑了一大巴。而且,這種留言為數不少。

在大家心目中,中國組只是一個會報道內地負面新聞的渠道?一旦播放好人好事就是不符大家期望、就該被罵?那之前說著不捨的觀眾是在傷感什麼?我一直傻傻地以為大家悼念的是一個中立客觀的媒體的消亡。是觀眾表錯情,還是我們會錯意呢?

無數疑問在我心中滋長。那幾天,我跟每一位見面的朋友都抱怨說,大概支持我們的觀眾也不全是有訂閱有線;就算訂閱了也未必有認真看完節目吧。

後來一位寫作界前輩聽罷,笑我太天真:「言語上支持是一回事,要付錢支持是更高層次,不要問觀眾為何欣賞但不訂閱,要問自己,為何報道沒有好到讓人想付款看。」當頭棒喝,教人慚愧。在要求觀眾前,是應該先反省自己的。機會來了。

全組轉戰《眾新聞》的決定,在離職後不久作出,可以說是在公眾呼聲中應運而生。消息一公布,支持聲不絕。新知舊雨紛紛送上祝福,圍爐很暖,暖得讓人一下子忘記世界冷酷。

前陣子在朋友家作客,從客廳中那落地大玻璃窗一瞥,隔壁上下五戶的大電視,有四家的畫面整齊劃一,定睛仔細看,劉丹、湯盈盈、單立文⋯⋯是TVB的《愛回家》。

新媒體急速發展是不爭的趨勢,但傳統媒體仍然是社會主流,如果不能夠把在看TVB的拉出來,愈來愈多的新媒體遲早把彼此消耗殆盡。至少此刻,願意付錢看《眾新聞》的,應該也在支撐著端、蘋果、立場,還有無數個Patreon吧。

但說到這,又是另一難題。報道既要有趣吸睛,讓更多市民訂閱;既要忠於專業操守,不被公眾口味綁架。兩者之間的平衡,還得邊做邊摸索。但願《眾新聞》中國組正式面世後,能不負眾望。

Contact Us
Not readable? Change text. captcha txt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