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麗  (2002年哲學碩士畢業)、第四屆中大新聞獎(文字專題組)大獎

現職:Chief Marketing Officer, Central X Limited

介紹我在Startup(初創企業)的工作,首先請你認識一件事:變幻原是永恒。今天在「校友通訊」上告訴你的一切,明天可能已經不一樣、一個月後出現第三個版本、及至明年…到時再說吧。

我在Central Exchange工作,我們叫自己的公司「CEX」,沒有中文名字。CEX是一家成立大半年的初創企業,我們的工作,是為其他初創企業融資。

今年六月Bloomberg出了一篇報道,題為「香港有許多億萬富豪,卻無『獨角獸』」(Hong Kong Has Plenty of Billionaires But No Billion-Dollar Startups)。「獨角獸」是指未上市而市值逾10億美元的企業,其中大部份是科技公司,例如Uber、小米、滴滴出行、Airbnb等。Techcrunch統計指全球約有近200家「獨角獸」,加起來市值逾7,000億美元。和奧運的獎牌榜相若,大部份「獨角獸」來自美國,中國亦包攬不少,香港是零。

科技初創企業和一般創業不同,既講求創意,也需資金驅動。說到創意,香港人才濟濟;若論資金,香港是媲美紐約和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資訊發達、資金充沛,不止富豪多,國際級的基金、投資銀行、機構投資者、家族信託等,亦濟濟一堂。可惜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下,香港還未打造出一家「獨角獸」來。

在孕育「獨角獸」的整個生態中,CEX針對「融資」環節,特別是A輪或前A輪融資,牽涉金額約100至300萬美元。

初創企業形成的最早期,所需資金不多,約港幣十多萬至數十萬便可,一般透過創辦人本身和親友(被戲稱為Friends, Families & Fools)便可成功集籌集,足夠在幾個月或最多一年內,把最基本的產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推出市場。支持初創企業這個階段的「天使投資者」,香港並不缺。

至於基金或機構投資者,則通常只會對融資規模達1000萬美元或更多的初創企業才感興趣,否則不符成本效益。問題是,初創企業從推出MVP到有需要融資千萬美元為將來上市作準備之間,有極大鴻溝,中間若沒有最少一至兩次數百萬美元的融資提供燃料,生存機會渺茫。但偏偏沒多少投資者對這個階段的初創企業感興趣,因為風險甚高;而在這個關鍵期,創辦人既要努力經營,又要花大量心力向林林總總投資者融資,其苦況可想而知。

CEX為了解決這個「痛點」而生。我們篩選初創企業,把當中最有成長潛質的推介給最適合的投資者。因此,對創辦人來說,他不必再週旋於過多投資者中推銷,聽一些可能未必懂他行業的人指指點點;對投資者來說,我們做足「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可適當省去他們的功夫,使之樂於做較小規模的投資。

說到這裏,你或會好奇:作為一名新聞系的畢業生,我怎麼會做起融資工作來?這故事很長,簡單來說,我在《香港經濟日報》工作期間(2006年至2011年),接觸了一些初創企業,並先後出版過兩本書:《創業2.0 科網六子蕩寇誌》(2008年)和《創業大時代》(2015年)。我的人脈,和與各初創企業打交道的經驗,正好滿足的CEX需要(其他同事主要來自金融界),於是成為團隊一員。有趣的是,了解一間初創企業的過程,和記者做訪問類似,都是要經過資料搜集、發問、聆聽、分析等,故這一切都歸功於新聞系的訓練呢。

新聞系同學好奇、愛探索,很適合創投圈子的文化,期望更多師弟師妹加入這行,為香港打造第一家「獨角獸」努力。

聯絡我們
更換另一個 captcha txt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