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美國 繼續做記者

胡凱文(2013年新聞學碩士畢業)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記者

二月對我來說是最特別的月份,我在二月出生,來到香港;在三年前的二月移民,離開香港。今時今日「移民」可能成為每個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最近每每看一些講移民潮的故事,主角的掙扎、生離之苦,我很明白,而他們還未明白的,是移民初期的生活,才是最苦。

或許我沒有很幸運,移民前的計劃不及變化快,也「曾嚐遍失意時」,在紐約的頭一年多,為了應付租金及生活所需,最高峰同時打三份工:自由身記者、華人電台兼職主持及診所接待員,一星期只有半日休息。雖然很累,但慶幸自己沒有停止過做記者,為香港人報道過何志平案、紐約港人聲援反送中行動等等。紐約是很多人追求夢想、尋找機會的地方,亦是一個非常現實、充滿競爭的戰場,在紐約我走遍最繁華的街道,出入最骯髒的地鐵,記得一位移居紐約多年、最近搬到費城的中學同學鼓勵我說,「if you can make it in New York, you can make it everywhere.」

或許我是個幸運兒,2019年秋天,一位舊同事由香港來紐約旅遊,沒想過這次重遇,我「卻找到快樂匙」。她介紹我到自由亞洲電台(RFA)粵語部工作,之後我就搬到首都華盛頓上班,眨眼又一年多了。在RFA工作最開心的是,我可以繼續做我喜歡的記者,可以繼續服務香港以至所有講粵語的觀眾,更可以從國際的視角去看香港,例如最近較多跟進美國國務院的對港取態、財政部的制裁措施等等,還可以親身採訪在美港人的游說活動、遊行集會、以至逃亡者。工餘時,出於記者的職業病吧,亦會走到華盛頓見證美國的重大事件,例如1月6日國會山莊發生衝擊,我在安全情況下走到人群裡面感受氣氛,當晚就跟朋友談了一小時美國歷史如何影響今日的政治局面。

今年二月,我展開在美國的第四年生活,我想應該逐漸適應下來了。回想移民,其實是一次再成長的過程,先放下自己一些既有主見,吸收到異國文化及新知識,最後蛻變成一個better me。唯苦過,方知甜。

聯絡我們
更換另一個 captcha txt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