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大新聞獎結果公佈
無線及《南華早報》記者分別獲獎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校友會舉辦的第二屆「中大新聞獎」評選已經有結果。「中大新聞獎」共有兩個組別,分別為電子傳媒組及文字媒體組。電子傳媒組的得獎者為無?新聞部特備節目監製區家麟;文字媒體組的得獎者為《南華早報》記者 Ravina Shamdasani 。

入行十五年的區家麟,曾參與製作一系列出色的新聞特備節目,包括「中國人上太空」、「西部大開發」及「六十年忘不了」等。今年以《壩業》和《數學大師陳省身》等多個《新聞透視》節目參選,在電子傳媒組中脫穎而出。

《壩業》深入採訪怒江建壩工程蓄勢待發,獲評審高度讚賞。區家麟表示:「選取怒江工程作專題報道,是有感不少港人並不清楚這件事,本地傳媒也較少報道與經濟發展沒有直接關係的內地民生事務。其實怒江工程的規模比長江三峽為大,選址之處更被譽為『最後的香格里拉』,對整個河流、鄰近居民以至生態環境均構成重大影響。」

「中大新聞獎」評審之一的吳明林指出,本屆新聞作品的整體水平很高,其中電子傳媒組尤為出色,須經過多番思量,方能選出得獎者。「區家麟在《壩業》中深入內地採訪,既不怕觸及禁區,更能達到全面報道的專業原則,涵蓋政府官員、內地環保組織、學者與當地居民的意見,勇氣可嘉之餘,也充分實踐身為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區家麟對奪得「中大新聞獎」感到高興與榮幸,更希望可將獎項與曾參加節目製作的工作人員分享。「新聞特備節目是團隊合作的成果,尤其是《新聞透視》系列,雖然我有時會兼任監製,但每個節目由籌備至完成,背後有很多人的支持,故這個獎項有很大部分是《新聞透視》整個團隊的成就。」

《南華早報》記者 Ravina Shamdasani 深入報道弱勢社群的生活實況,引起社會注視,也憑著一系列探討種族歧視及人權問題的報道,在第二屆「中大新聞獎」文字媒體組勝出。

Ravina Shamdasani 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印裔人士,在香港受中學教育後,赴美國西北大學接受新聞專業培訓,及後在香港大學修讀人權法碩士課程。在 2000 年 Ravina Shamdasani 美國學成歸來,加盟《南華早報》,專責採訪有關人權及法律的新聞。

她說︰「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就是要為弱勢社群說話,令到政府不可忽視問題的存在,從而面對及解決問題。」這班被 Ravina Shamdasani 形容為「隱形」的香港居民,包括少數族裔及難民等,她指政府對他們視而不見,香港社會同樣沒有注意到他們困難的處境。

Ravina Shamdasani 走到受訪者的家裡,親身感受他們的困難,她的報道喚起了香港人樂善好施的善心。「報道出版後,我們收到許多讀者的電話及電郵查詢,希望為報道的主角提供金錢、食物、衣服及免費補習等,其中包括招待喀麥隆的難民到家裡渡週末。」
談到心愛的新聞工作, Ravina Shamdasani 有一番抱負︰「我希望讓社會各界對人權、平等機會等課題更為瞭解。」

是次「中大新聞獎」的評審團由資深新聞工作者及著名傳播學者組成,包括前廣播處長張敏儀、《信報》行政董事林駱友梅、《南華早報》執行總編輯劉志權、新城電台顧問吳明林、香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少南、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汪琪、香港樹仁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

「中大新聞獎」 得主可獲獎金港幣兩萬元、獎座及獎狀。頒獎典禮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及終審法院常任法官陳兆愷先生擔任主禮及頒獎嘉賓,並將於本周六於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十周年晚宴中頒獎。

得獎者名單
電子傳媒組別得獎者
區家麟小檔案
1991 畢業於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其後成為無?電視新聞部記者。
1994 升為高級記者。
1997 轉到公共事務部當助導。
2000 升為無線電視新聞及資訊部公共事務科監製,同年於香港大學完成亞洲研究碩士課程。
2001 監製時事節目及當《新聞透視》主持
2005年 獲史丹福大學新聞系研究生獎學金,赴美國史丹福大學進修一年。

文子媒體組別得獎者
Ravina Shamdasani小檔案
1997 在香港回歸期間,為美國芝加哥論壇擔任採訪及翻譯工作,見證歷史一刻。
2000 在香港接受中學教育後,赴美國西北大學接受新聞專業培訓,同年加入《南華早報》,專責採訪與人權及法律相關的新聞。
2005 在香港大學完成人權法碩士課程。

聯絡我們
更換另一個 captcha txt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