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偉牧(2007本科畢業)  綠色和平專案經理

一年前,相信沒有多少香港人會想到臺灣工作,畢竟薪金比香港低一截。但正好在一年前,我得到現時在國際環保組織在臺北的職位,讓我這個香港人有機會一嘗在真正民主社會中的政策倡議工作。如此機會,實在難以抗拒,因為不知香港何年何月方可建立一個完整的民主政府。

過去十幾年,一直都在不同的非政府組織工作,在不同議題上與「三權分工」的政府、企業及媒體周旋,亦發現香港的政策制定漸漸兩極化。這裡提出的「兩極化」,是政策諮詢越來越多,但政策修改的空間卻越來越少,明日大嶼就是當中一個典型,諮詢逐步淪為政策宣傳的代名詞。當政策失去修改的空間,社會的反應自然就是更走向兩極。

走向兩極,政策不可改,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的,至少香港公民社會對議題的投入和創意都因此而增加。以回收議題為例,香港就有「不是垃圾站」的民間自發行動,直接用行動去彌補政策的不足。

特別在臺灣已待上一年,對這種被迫出來的創意就感受更深。臺灣的公民社會在政策倡議上,著實不需太有創意,因為政府有不同的渠道去消化民間的意見,就是民進黨執政,民進黨的立委亦會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議,在政策制定的過程發揮作用,在野黨就更會主動尋找不同的渠道及機會,吸收不同民間的訴求,令不少主要的社會議題都轉化為兩黨的議題,好處是快速提升議題的政治能量;壞的卻是一切非藍即綠,反而好像令公民社會失去位置。

與臺灣民眾的閒聊中,有的更會直言「我不關心政治」,因為如果政策做得不好,等幾年選舉換人就好了。這種「懶惰」,是奢侈的,也是幸福的,但到底如果在民主政制中,公民社會加多幾分肉緊,以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地做政策倡議又會如何?

香港不時會聽到人說有民主就會亂,但其實不少說這些評論的人,都沒有親身體會過民主政府的管治。過去一年在沒有「行政主導」的臺灣生活,少了為社會議題而上街,盡情遊山玩水,學習國語,也學習港臺兩地不同形式的公民社會、傳媒及政府的互動,希望學會在「行政不主導」的管治下倡議政策,搞清楚民主會亂,還是沒有民主才會亂的香港問題。

Contact Us
Not readable? Change text. captcha txt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