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熙 (2011年本科畢業)有線電視中國組高級記者
仍然記得年初傳出母公司不再注資消息的那一刻,我身在人民大會堂採訪兩會,一手拿著話筒和小攝錄機(每次大型會議,我們都進入「人手一機」節奏,以求採訪最多目標人物),看著手機上突如其來的消息,萬念俱灰。同事們也一樣,臉色都不太好看,但很快,大家就放下焦慮,收拾心情,心想這一次以後,或許無法再在大會堂衝鋒陷陣了,抱著「打死罷就」的精神,大家繼續敬業地完成任務。
專題製作
還好,情況比我們想像中樂觀,隨著公司前景開始穩定,我們也可以安下心,著手籌備年底的中共十九大。第一個任務,是製作四集專題報道,回顧十八大,並展望十九大。從四、五月開始構思,到採訪、後期製作,到十九大前播出一連四集的專題,整個過程來之不易。首先是要在日常運作中兼顧專題採訪拍攝,當中六、七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患病離世,對我個人衝擊很大,原本的專題採訪規劃也必須重新調整。其次是要跟時間賽跑,隨著十九大臨近,政治氣氛愈來愈緊張,愈來愈多被訪者以「不方便」為由婉拒我們的採訪邀約。幸而,在組員的共同努力下,四集專題順利出街,口碑亦不俗。
漁翁撒網式的「入紙」
隨著十九大臨近,我們也開始真正的準備工作。十九大新聞中心有一項「服務」,就是開通了網上系統,讓外媒記者可以申請採訪感興趣的黨代表。這樣的做法,在每年的兩會中也有,從以往經驗看,成功率極低,但這往往是能單獨採訪代表的唯一機會,我們自然也不會放過。於是幾位組員分工合作,各自負責不同界別,每晚孜孜不倦地填寫一張又一張的申請表。結果,十九大新聞中心比我們預期中盡責,部分申請得到回覆,讓我們成功訪問了「跳水皇后」吳敏霞、四川阿壩州委書記談九寨溝災後重建,以及廣西省官員談桂港合作。雖不是驚天動地的大獨家,但至少讓大家在沉悶的會議之外,看到不一樣的十九大新聞。
讓十九大新聞更有趣味
說到沉悶,十九大新聞是很「趕客」的,普羅大眾很難弄懂當中的複雜程序,也很難投入於長篇大論的領導人講話。於是,讓十九大新聞更「易入口」,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先是在會議前播出一批「十大九通識」報道,並在Facebook專頁發布簡單易懂、圖文並茂的「十九大懶人包」,介紹會議各種歷史背景、會議流程等冷知識,讓觀眾在收看十九大新聞前,先弄清楚十九大的種種。另外,我們也努力在會期當中,發掘一些有趣細節,並以不同手法向觀眾呈現,例如同事踏著單車,360度拍攝介紹會議期間的長安街保安情況,亦為人津津樂道。
團隊精神
做過電視新聞的記者,都不會否認電視新聞是一個團隊工作,採訪這些大型會議尤甚。每次採訪期間餐風飲露排隊霸頭位、追趕跑跳衝撞爭「扑咪」、捱更抵夜開會談部署,雖辛苦,但每次我都自虐地享受,當中離不開那種全隊人一起為目標拼搏的團隊精神,讓我痛苦地快樂著。經歷過年初的動盪,也就知道這一切並非必然,自當好好珍惜每一次採訪機會,和每一位任勞任怨的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