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Tom Ho (2001年本科畢業)  Atomad Consulting創辦人

唔記得⋯⋯上一次寫中文稿是何年。 嗯,是99年在《蘋果日報》實習時,亂寫一通的「稿」 。因為我是Eng News的,唔記得為何沒有到英文媒體實習,大概是報得太遲或GPA太低吧。

唔記得⋯⋯上一次跟我認識的人見面是何月。 嗯,是三月初紐約巿還未下禁足令, 邀請了幾個朋友到我在Brooklyn的斗室, 吃我做的油封鴨腿及蕃茄煮魚, 還有tiramisu和peach crumble。

唔記得⋯⋯上一次靈機一觸是何日。嗯, 是幾日前一個presentation。客戶是一家start-up,這年輕的創辦人非常有主見,起初他對我的建議不太受落。我突然想起用一個成語故事來演繹我的idea,他想了幾秒便點頭拍板了。

去年回到紐約定居後,決定自己做老闆,創辦了獨腳傳訊公司,幫大大小小的科技企業找定位,做傳訊策劃寫narrative以至危機處理等等。現在很多行業都在進行digital transformation及disruption,企業都需要跟各界持份人溝通,如何攜手與時並進。

另外,我跟前同事一起創辦了名叫「fluid」的global collective ,十幾個成員散落歐亞南北美洲,都是在商業諮詢及企業傳訊的「獨立個體戶」。我們的共同信念是,在現今變幻莫測的fluid時代,企業需要的是真正能扶助業務及解決問題的見解及策略,而一些公關公司往往雷聲大雨點小。相反,我們這群在不同地域及行業都有豐富經驗的人,作為與客戶切磋策略的夥伴及外判項目管理者,卻事半功倍。

話說七年前,我任職的公關公司把我調到紐約總部工作了兩年多,之後阿里巴巴找我到矽谷做國際傳訊,在美國識途老馬講不上,也不至人生路不熟。去年又回到紐約,作為新移民,這裡人脈淺薄,執意不找大企業的高薪厚職,自己創業是挺任性的,畢竟紐約的生活成本高昂。可是,我心中就是有把聲音,催眠似的跟我說人一世物一世,想做就試試,有手有腳總不會餓死街頭吧。這番話說在COVID-19前,還是很make sense的。

在紐約「居家隔離」已有兩個多月了,作為freelancer,我本來就在家工作,平日也不太喜歡出門,在家中能忙的事也不少, 與客戶及工作夥伴Zoom meeting做research做plan寫稿翻譯,閒來做手作做飯,一天不長也不短。現在才明白不能到處走走見見朋友是難捱的,更糟糕的是每天轟炸式報道疫情,確診死亡失業數字不斷攀升,人再淡定也會動搖。

疫症暴露了美國千瘡百孔的制度,兩黨政治淩駕社會民生,種族不公貧窮問題,加上國債滔天政策向商界傾斜,就算沒有Trump搞亂檔,一般民眾及中小企業如何能走出疫症陰霾,找到new normal,是個million-dollar question。

前路縱茫茫,可我相信路一直都在。雖然現在很多客戶的傳訊項目都on-hold,但經好友介紹,我又再為《蘋果日報》做freelance採訪工作。凡是香港人有興趣看的美國本地社會民生人物故事,只要找到有趣的角度,都可向編輯建議稿題,在北美版及即時國際刊出。

事隔廿年,我以為再做新聞會雞手鴨腳,但原來採訪就像騎單車一樣,學會了,不會功力全失。再者,企業傳訊也不過幫企業及CEO想點子說故事,加強與持份者的了解及溝通,與記者的工作本質上同出一轍 ,只是服務對象不同而已。

身在13,000公里之遙,入新聞系的初心,我還是記得的。

2020.5.10, 7pm (民眾為醫護人員打氣的拍掌歡呼聲剛響起)

寫於紐約家中

Contact Us
Not readable? Change text. captcha txt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