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焱(1999本科畢業)自由人(翻譯/撰稿人/電台節目主持/口述影像員)
港產片「逆流大叔」首映禮的祝酒儀式上,不但有演員導演,還有一班來自香港盲人輔導會(盲輔)的朋友,因為這是全港第一套配備「自選口述影像」聲道的電影,代表口述影像發展踏入新里程!
盲輔自2009年起為會員舉辦電影欣賞會,第一代口述影像員是彭晴、鄭皓文。當時沒有任何理論和學習,兩位「大師姐、大師兄」憑著滿腔熱誠和天賦,帶視障人士進入光影世界,廣受歡迎。大概是2010年,因節目需要,我隨視障被訪者一同去看電影,經盲輔訊息無障礙中心經理陳麗怡熱情招攬,從此成為其中一員。及至2011年7月,盲輔請來台灣和美國的專家開班,介紹相關理論和實踐案例,將口述影像從單純的義工服務推向專業化發展。
口述影像,是利用電影中沒有對白的空間,以客觀文字描述重要情節。說來容易,但難度相當之高。你以為節奏較慢、對白不多的文藝片相對容易?不一定,因為用字要更加優美,語速、語調要因應音樂或氣氛作變化,重點是要令視障觀眾投入電影之中,不能因口述影像員的存在而被抽離。
動作片的難度就更大。試想像武俠片中,某游俠在餐館吃飯,一班人進來立即開打,邊打邊對話,交待開打的原因。口述影像員要在對白間的一兩秒空檔,形容雙方攻勢、表情、動作、誰佔上風、受傷情況等等,每一句都是最重要的資訊。但什麼才是「最重要」?就要視乎寫稿員對電影的理解和取捨了。
十年來,電影口述影像跨越多個里程碑,從2010年出現第一隻錄有口述影像聲道的DVD「唐山大地震」起,到2011年,盲輔開始和電影公司和UA院線緊密合作,於上映前提早獲得影片交口述影像員準備,上映期間在UA包場播放,由院方特別提供播音設施,供口述影像員作現場演繹。自此,視障會員亦能夠和公眾同期欣賞大片,和健視朋友有更多共同話題。如今,《逆流大叔》預先錄製的「自選口述影像」聲道,讓視障人士能夠自行選擇觀看的場次和時間,意味著社會又向共融生活邁進一大步。
與此同時,在盲輔和其他機構的推動下,口述影像已經發展到電影以外的領域。香港展能藝術會有為舞台表演和展覽、參觀等活動安排口述影像,盲輔亦在不少參觀活動中加入相關元素。視障人士的生活變得更多姿多彩。
曾有不少人問,準備一齣電影至少要看十數次,寫稿又花去二、三十個小時,如果是現場演繹,還要再花時間練習,為什麼會堅持多年?我沒有什麼「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感覺,反而覺得,服務本身就有特別的吸引力:滿場觀眾因著電影和口述影像員的描述,同喜同悲,那份感覺有攝人的魔力;而且,每齣電影都是截然不同的挑戰,也令人樂此不疲。「自選口述影像」的出現,將令服務更加專業化,這會是個更有趣的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