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千山過千海 — 與創傷共處

撰文:楊子琪(2014年全球傳播碩士畢業)中大新傳學院研究助理

莫泳浵(2020年本科畢業)香港大學研究助理

「度日,如過千山千海。

近處,疫情不見盡頭,城市浮沉不定;遠方,烽火四起,百萬人口顛沛流離。此時此地,我們展示八位人物與創傷相處的故事,連同三十件公開徵集的治癒小物,借助這些人與物的力量,陪著你一起走過難行的路。

在生離與死別的陰霾之下,我們一起,喘一口氣繼續走下去。」

這是《過千山,過千海》——創傷與療癒「人‧物」展,由 5 名一同經歷失業的新聞工作者策劃,為期 3 星期的展覽在 7 月下旬開始、8 月初結束。我們在 2022 年的上半年摸著石頭過河般慢慢籌備,希望把未及刊出、關於創傷與療癒的專題報導,換一個形式重新呈現。

走進展場,八幅長 1.4 米 的人像照掛在牆上,他們臉上泛起淺淺的笑,直視鏡頭,就像滿有力量地直視自己的傷口,同時凝視來參觀的人。八位人物裡,有被投訴專業失德的老師、前記者、曾陷獄的社工、離港的社福界人士、經歷組織解散的前幹事、在港烏克蘭人和為新冠死者辦喪禮的禮儀殯葬師。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我們希望展現這兩年間的香港,大家都被困在集體創傷之中,所受的傷並不是獨自承受。

人像照撕開一道裂縫如疤,連成延綿的山脈,下方是一部卡式機和為他們帶來療癒的物件。影像以外,我們希望前來參觀的人可以戴上耳筒,在卡式機的滾動聲與輕微雜訊之中,聽著八把聲音剖白他們與創傷共處的故事。

展場中心裡,我們用木架和色紙,很 raw 地起了一座「山」,上面擺放著朋友間或向公眾收集得來的療癒小物,附上它們的主人與創傷療癒的故事,當中有前同事從英國寄回來的玻璃瓶,內裡是河水蒸發的鹽粒和他的相片,那是他常去散步的河邊。也有人展示蛋糕模,那是用來做蛋糕麵包予病母,伴她走過人生最後日子的工具。展出林林總總的小物,是為了讓參觀者從旁人的故事找到共鳴,知道有彼此的陪伴。

在籌備展覽的半年間,我們一直在想:究竟甚麼是療癒?自己也周身傷時,又憑甚麼滿有希望地跟別人談療癒?但或許就如其中一名受訪者所說,「No such thing as heal…有時傷口未必真係會有埋口嘅一日。」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與創傷相處。未必要急於前行或逼自己痊癒,路途也未必有完滿的終點,但至少可以接受自己的狀態,並與他人同行。傷口,或許說明我們曾暴烈或溫柔地愛過。

Contact Us
Not readable? Change text. captcha txt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