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綺羚(2017年本科畢業)職業為 SLASH (有時是外媒攝記、有時是攝影師、有時是獨立影片導演、有時是影評撰稿人)
月前收到一名教授的訊息,邀請我拍攝一系列介紹張佬畢業生的宣傳片。原來中大新傳計劃開設新Instagram帳戶,而這系列的影片也會用於帳戶宣傳(帳戶名為 @cuhkjlm,歡迎追蹤!)。而既然得到張佬的邀請,當然就二話不說答應。
其後,我就加入了宣傳的「核心成員」群組。頓時發現,群組內除了有大學時教導拍攝和電影的老師,也有記者和編輯班的導師,亦有媒體性別課的教授,還有其他學院的要員等 ——今次有機會重返學院,每個影片的意念、稿件、剪輯,均要呈交予當初任教不同科目的老師審批;而且有任何需要,都要去到二、三樓辦公室找職員求救。今次彷如一個進階版的「Final year project」,在社會工作了數年的畢業生,原來只要一踏入人文館大門,都會「返老還童」,重新變回一個默默等待老師意見的學生,感覺既懷舊又神奇。
學院邀請了各行各業的校友接受訪問,各人今天已成為記者、廣告人、區議員、導演等,找到了自己的崗位。有趣的是,大家雖在不同年份畢業,但一旦返回人文館,都會出現類近情況:眾人核對新亞書院紅豆冰價位、參觀翻新過後的學院、或者娓娓道來當初寫《大學線》、《Varsity》,和Pinpoint舉辦活動等的趣事。《蘋果日報》高級記者潘柏林,他提到學院的感覺,其中好重要的就是人與人的相處:當時即使院長、教授,都是直呼其名「Anthony 」、「蘇仔」、「Donna」。他認為學院的「大家都是平凡人」,意思大概如此。
雖說學院上下都流露著「貼地氣」的氣質,但畢業過後,每名校友出路不一,如何在自己的崗位反映這種氣質,也就是今次訪問的重點之一。 細數學院生活固然令人快樂,但於2020的今天,大家又如何可以運用所學,在社會找到自己的身位?
受訪的潘柏林,拍攝當日帶著一頂頭盔而來,講述近一兩年會比較多人想當記者的原因;現任區議員的黃文萱,分享上年參選區議員的理由;廣告界的鍾振傑,在籌劃失戀旅行團等有趣項目的同時,也自資在巴士站製作了一系列「為什麼還要留在香港,因為還有人與你一起」的廣告。鍾在訪問期間,有一句總結令人印象深刻:「做廣告不能夠太離地。三十幾歲人,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和社會脫節的中年人,我每一刻都只希望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好。」——眾人殊途同歸,在這刻都紛紛探討「張佬人」的本質。
拍攝至今仍在進行,影像陸續會在Instagram帳號推出。拍攝期間感悟甚深:學院需要校友分享,於是就找到了一幫願意受訪的校友幫忙;拍攝過程需要協助,慶幸也有已畢業、未畢業的師弟妹參與製作、期間也勞煩了人文館地下至四樓不同崗位的老師和職員。校園以外,各行各業,每位畢業生都找到了自己的身位,用自己的知識和態度應對時局變化,為社會出一分力 —— 不論任何時間場所,只要有需要,總會有一名新傳人,隨時就緒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