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肖遙(2011年新聞學碩士畢業),商業電台記者
父母用形容詞為子女命名,很多時候難免會事與願違。我叫肖遙,是香港商業電台新聞部的財經記者。該職位對我的要求是嚴謹、機警,上班時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似乎與「逍遙」八竿子打不.關係。
以前看過一篇港漂經歷,作者為全文作結時寫道:「香港如牢籠,要麼回去,要麼把牢底坐穿。」
我的港漂之路,其實沒有那麼「悲壯」,儘管由於簽證政策的種種限制,加上香港惡劣的居住環境,難免讓人有「坐牢」之感,但總體而言,在港三年,「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2010年,我從廣州中山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畢業,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新傳學院念碩士課程。對我來說,報讀這個課程,是認同香港的新聞教育和理念,最終希望以此為跳板,進入香港的主流傳媒工作。
另外,據一些前輩介紹,中大的訓練研究和採編實戰並重,所以決定將馬料水的山頭,作為進修的最終選擇。
一年的碩士課程時間很短,雖然選課是豐儉由人,但如果選擇不當,會把自己搞得很被動。對我來說,由於明確了就讀的目的是要實戰,所以決定多選實踐性較強的科目,但研究類也不能偏廢,畢竟作為研究生,不學點研究方法說不過去。
畢業不久,得到商業電台新聞部管理層的知遇之恩,使我得以加入這個本地一流的新聞平台,成為商台新聞部歷史上第一個內地僱員。兩年多過去,在台裡我擔任過不同的角色,例如外電編譯、新聞主播,乃至客串財經節目主持人。商台包容的環境,同事間真摯的感情,以及對新聞專業的孜孜追求,令我印象深刻。
除了準確報道新聞,香港的電台新聞最大的特點,就是「快」,不但要比同業快,而且要比網絡等新興媒體快。這對於新聞的製作流程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從前線到直播室、從採訪到播音,信息的傳播最好能做到一氣呵成。每隔三十分鐘一次的新聞播報,頻率之高、強度之大,對新聞業新人來說,是個很好的鍛煉。
去年秋季,一次偶然的調動機會,讓我離開我鍾愛的時政「小天地」——從一個「小文青」,變身成一名財經記者,去直面香港這個環球金融中心的挑戰。我將這次職場的變動,看作是學習和積累的契機,也許一旦打通經濟這條脈絡,在研究時政問題時會更加貼近現實吧。
所以,憑著一股傻勁,初哥帶著個商台的「mic牌」,走進了銀行街、走進了各大五星級酒店,邊做邊學,還要裝出個專業人士的樣子,跟財經界大佬商界翹楚「談笑風生」,實際上心裡很多時候已慌得不行了。
白駒過隙、歲月如梭,正是在「撞板多過吃飯」的環境歷練過,正是在風風雨雨的大街上為一條簡單的新聞執著地狂奔過,才能讓自己成長得更快,變得更堅韌。
學海無涯,剛開始步入職場的生活,談「逍遙」可能是種奢望,但這種燃燒青春的快感,學習新鮮事物的樂趣,應該是新聞業同行共同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