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歸檔: 校友近況

吳婷婷 由報新聞到講笑話 Mary棟篤笑

兩年前,我選擇跟「傳媒」散band,在迷惘無助之際,原本的業餘興趣「棟篤笑」,意外地成為新的隊友。巧合,就如人生路上出現的無數意外。
我叫Mary,我是一個棟篤笑表演者。

陳凌軒 新傳嫁接戲劇治療

畢業後,在報紙工作過幾年,始終念念不忘我的戲劇世界。跑去美國進修戲劇治療碩士課程。戲劇治療乃心理治療的一種。這種治療方式,端賴的正是戲劇的活動過程。本以為那跟本科是南轅北轍,但那時候一班十六人,竟然三個有傳媒工作經驗。兩年學習,脫胎換骨的修練。

何力高 奮青再踏前路

在剛舉行的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我們去年公演的音樂劇《奮青樂與路》共獲得六個獎項,包括「年度優秀製作」、「最佳配樂」、「最佳原創曲詞」、「最佳音響設計」、「最佳導演(喜劇/鬧劇) 」,以及「最佳製作」這個意想不到的殊榮,在此衷心感謝評審和觀眾的鼓勵支持,讓我們的堅持沒有白費。

林綸詩 由「音樂」寫到「健康」

我一直覺得,讀新聞傳播的人,一定很喜歡「分享」。無論大家畢業後,工作是什麼,始終與「分享」有關。我是在孩子一歲時,開始寫關於健康育兒的文章。要上班,要湊仔,其實沒有太多時間再寫文,於是在十分累的那一刻,決定在一向寫開的「樂評」及剛開始的「健康」取其一。結果選了後者。

謝傲霜:中英街1號 1967與2014的距離

第13屆《大阪亞洲電影節》於2018年3月9日至18日舉行,《中英街1號》入圍香港專題系列,並將與另外入圍的14部電影競逐「最佳影片獎」及「傑出才能獎」。該電影結果是獲頒最優秀作品獎。電影編劇是校友謝傲霜。

張艾渟 記者創業 闖進銀髮廣告世界

沒想到我在2016 年決定告別傳媒。原因不是傳媒步入寒冬,或意興闌珊,而是我決定創業:成立了香港第一間以及唯一一間銀髮模特兒及市場推廣公司「老正工作室」。決心在並未好好開發的銀髮消費市場,當起個經理人和廣告人,帶住旗下40 多個50 至94 歲的模特兒「新人」, 在廣告界摸住石頭過河。

林秋霞 從「失敗週」說起的「失敗教育」

林秋霞跟一所小學合作舉辦「失敗週」,一連四天以「失敗」為主題,參考外國經驗,針對本港學生抗逆力不足,不懂如何面對失敗而設計的活動。

江岸綠 被任命為生意引薦商會BNI中國國家董事

2018年,Stanley更被任命為BNI中國的國家董事,以一個全新的角色支援BNI中國的發展,對Stanley及BNI中國來說,都是一個里程埤。

哈筱盈新書即將出版

哈筱盈, Professor, 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86, 88)今年開始其第二任新聞與傳播學季刋(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主編。她的新書The Audience and Business of YouTube and Online Videos 將於六月由美國Lexington Books 出版 。

胡國威 揭『一約多伙』漏洞奪中大新聞獎

自2003年畢業後,我便一直在主要報章及電視台工作,先後效力《星島日報》及《成報》,負責房地產相關新聞。直至2005年轉投《有線電視》,加入財經資訊台參與製作公司長壽節目『樓盤傳真』。該節目敢言及不向財金勢力低頭的作風,長期獲觀眾支持及肯定。節目首創驗樓先河,邀請驗樓師詹濟南作嘉賓驗樓,成功鞭策發展商在樓宇質素上力求進步。

當上警察與公眾之橋樑 專訪梁偉基

社運衝突頻頻,警察和示威者常在街頭對峙,劍拔弩張。1989年入讀本院,到今日成為維持社會秩序的警察,梁偉基並不認為自己是「政治工具」,反而認為關心社會、了解傳媒更有助他擔當警察和記者、市民之間的橋樑,盼能拉近彼此距離,消除誤解,化解干戈。

呂熙 十九大採訪手記

仍然記得年初傳出母公司不再注資消息的那一刻,我身在人民大會堂採訪兩會,一手拿著話筒和小攝錄機(每次大型會議,我們都進入「人手一機」節奏,以求採訪最多目標人物),看著手機上突如其來的消息,萬念俱灰。同事們也一樣,臉色都不太好看,但很快,大家就放下焦慮,收拾心情,心想這一次以後,或許無法再在大會堂衝鋒陷陣了,抱著「打死罷就」的精神,大家繼續敬業地完成任務。

蘇銘恒與呂淑慧校友締結良緣

2018年1月6日蘇銘恒校友(2003年本科畢業)與呂淑慧校友(2004年本科畢業)締結良緣

舊文章 «

» 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