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力深 活色生香的研究題目──手機約會程式

2017Vol2_loveapps2

撰文:陳力深(08年本科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Annenberg傳播與新聞學院的博士候選人

用陌陌就一定約炮?

答案因人而異。自2009年男同志手機約會程式Grindr誕生之後,各地陸續推出以異性戀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手機約會平台。在美國,為人熟悉的有Tinder和Coffee Meets Bagel。在中國,則有陌陌和探探。這些五花八門的程式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透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來確定用戶的位置。譬如,陌陌會依據用戶之間的距離,由遠至近將不同人士的資料排序。資料通常有圖片和文字兩部分。遇上心儀的對象,任何用戶都可以直接向對方發放訊息。至於Tinder和探探,則採取「雙方認可」的模式。平台會向用戶逐一顯示不同人士的資料。對喜歡的人,可以右划;對不喜歡的人,可以左划。在雙方都喜歡對方的情況下,用戶方可交談。

陌陌在2011年興起時,被冠以「約炮神器」之名,即以尋找性伴侶為主要目的。當時,上載性感照或裸照的用戶為數不少。2015年,中國政府頒下命令,要求陌陌公司「清洗」平台 (Liu, 2016)。無論稱這類溝通平台為約炮神器又好,約會程式也好,平台本身並不能完全限制用戶的用途或目的。

最近一個海外研究辨識了一共十三種使用Tinder的目的 (Timmermans & De Caluwéb, 2017。)除了尋找性伴侶之外,其他目的包括尋找情人、社交、滿足個人好奇心、尋求別人認同、消磨時間、提高社交技巧、在工作或學習時休息、在旅遊時了解當地文化、順應潮流、附和朋友的建議、尋求和自己性取向類似的人,以及克服對前度情人的依賴。

 

2017Vol2_loveapps

商界、學術界和公共衛生界也關心什麼人較傾向使用手機約會程式。美國PEW研究中心報告指出, 18歲至24歲年輕成人的用戶量增長得最快。2015年,在美國18至24歲年輕成人中,有22%曾經使用手機約會程式,是2013年的四倍。我在美國進行的問卷研究也發現(Chan, 2017),撇除性別和年齡的影響,對網上遇到的人愈信任、尋求刺激的傾向愈高,或智能手機愈融入生活當中,使用手機程式來尋找情人的意圖則愈高。

雖說手機應用程式是新興的傳播科技,它們其實反映了社會上一些長存的現象。我在廣州和約會程式女用戶面談, 大家異口同聲表示在平台上多次被性騷擾。她們會在個人資料上警告約炮人士切勿騷擾、把騷擾者拉到黑名單、向平台的管理人員投訴等等。唯一有效杜絕平台上性騷擾的方法,就是刪掉應用程式。在未有手機應用程式之前,尋找情人的可能參加相親活動、出席朋友舉辦的宴會或參加興趣班;找一夜情的會到酒吧或網上討論區。新媒體,只不過是舊現象的重新演繹。用陌陌就一定約炮?答案都是因人而異。

延伸閱讀:

  1. Chan, L. S. (2017). Who uses dating app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rust, sensation-seeking, smartphone use, and the intent to use dating apps based on the Integrative Mode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2, 246–258. doi:10.1016/j.chb.2017.02.053
  2. Liu, T. (2016). Neoliberal ethos, state censorship and sexual culture: A Chinese dating/hook-up app. Continuum: Journal of Media & Cultural Studies, 30, 557–566. doi:10.1080/10304312.2016.1210794
  3. Timmermans, E., & De Caluwé, E. (201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Tinder Motives Scale (TM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0, 341–350. doi:10.1016/j.chb.2017.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