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線的畫廊

張靜文 (2011年本科畢業)
前有線新聞主播、《拉近文化》節目記者

工作關係,經常出入畫廊。
或風景、或肖像;或水墨、或油彩;一幅幅畫作以最美的姿態呈現,與觀者建立心的交流。
然而,展期一過,再精彩絕倫的畫作也要紛紛卸下。幸運的,得以被知音人收藏;剩下的,只能回到倉庫、工作室。
畫廊中,新一批作品上場。
而有線,恰如一家畫廊。

廠內留影

踏入有線新聞中心,最矚目的除了那一條俗稱「星光大道」的走廊外,就是滿掛牆上的主播照和各同事的工作照。如果說畫廊中的畫是畫家與觀者之間的橋樑,傳遞著畫家的內心感情。那麼這些照片就是展示著有線的價值和回憶。

大家都說有線的新聞做得好,全賴有線人的瘋狂。每每看到牆上的照片,總令我想起這些狂事。別的不說,單說主播報新聞的技巧,這裡是出了名的高要求,要「講人話」。還記得維港海面曾經出現一隻巨型吹氣黃鴨子嗎?當時我在廠內做直播,想用輕快的語氣描述現場情況,故加了不少「呢、吖、架」之類的助語詞,心想這就是「講人話」。豈料踏出新聞廠後,隨即被叫往「坐電椅」(被前新聞總監馮德雄訓話,應該是所有有線人的惡夢…)。「點解要『呢』?點解要『吖』?」「諗住自然啲…」「你預先諗定,為講而講,等於讀稿。」事後,阿馮還特地book了新聞廠,給我來一個特訓!他將一段新聞稿去掉所有連接詞,只剩下重點,然後要我用自己的方法,把字幕機上的點列式「新聞稿」讀出來。「你想像部cue係你男朋友,你只係同你男朋友講嘢。你要同部cue發生關係!你唔好同你阿媽講我教你同部cue發生關係啊!哈哈哈哈哈……..!」就這樣,特訓進行了45分鐘。你可能覺得45分鐘不算長,但在爭分奪秒、衝鋒陷陣的新聞部,一名高層、前輩,肯花45分鐘去訓練一位新人,確是難能可貴。

戶外天氣報道

狂事還有這一則。早晨新聞時段《Cable早晨》每節開首都先由主播報道天氣。2016年1月香港天氣嚴寒,忘了是誰忽發狂想,建議將天氣環節搬到室外,由主播說說有多冷。於是各組迅速協調,發揮極高行動力。我和攝影、工程凌晨四五點便出發,我在車上寫稿、編輯每小時更新天氣數據和圖表。每開新卡士,我便拿著溫度計在各區測量現場氣溫、指著我根本看不到的圖表來預報天氣,又找來晨運客和上班族講講感受。在廠內導演、編輯等同事通力合作下,完成了這則戶外天氣報道。雖然打風季節總少不了記者現場報道,但一個恆常的普通天氣環節,也可以這樣跳出框框,不甘於呆板、流水作業,而各組人也會一起用心做好,這就是有線人可愛的瘋狂了。

從記憶之海回過神來,只見同事拿著新一批官方照在新聞中心各處比劃著。

沒錯,這家畫廊要掛上新作品了。

我任職有線的十年間,先擔任主播,後來轉為《拉近文化》記者。牆上先後掛上兩批照片。如今這第三批,不會再有我的影子了。因為公司拍攝官方照的一天,剛好是我請辭之日。

在有線風高浪急的日子請辭,同事們不免諸多聯想。

其實只是我累了。

拉近文化花絮

有線的瘋狂,近年變成瘋狂減資源,節目組猶甚。攝製隊減去收音,只剩記者、攝影二人。減去公司車,變成租街車或坐的士。減去清談節目、減去醫療節目。我所處的《拉近文化》,記者由三人減到剩下我一人,節目由半小時減至十多分鐘。心水清的觀眾,會發現片尾製作名單連監製一欄都沒有了……

縱然如此,我依然珍惜在這裡的日子。畢竟因為《拉近文化》,我才有機會出海採珠、走進博物館修復室、採訪海上天后廟、認識各文藝界高人奇人。

在這裡遇上的人和事,我永遠珍惜、感恩。

看著同事發給我留念的新官方照圖檔,只能感嘆歲月不饒人,真是不掛也罷。最美的印象就讓它停留在七年前那一張照片上吧。
陳之藩的《寂寞的畫廊》中寫道:「一位哲人說的好,人類的聲音是死寂的鈴聲,而人間的面孔是畫廊的肖像。每一個人,無例外的,在鈴聲中飄來,又在畫廊中飄去。」

也許,我也只是在有線的畫廊中飄來又飄去。

與官方照片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