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小琪:助國內品牌衝出國際 香港團隊仍有優勢

201402 Carol Lam_S特約記者:李凱怡

林小琪(90年本科畢業)畢業後投身廣告界,九年後升為創意總監。曾李奧貝納智威湯遜奧美麥肯光明等多間著名國際廣告公司工作,07年到上海出任麥肯光明首席創意官兼董事總經理,現為盛世長城國際廣告公司南中國區首席創意官兼董事合夥人。

林小琪初到上海工作時,抱著一種虛心學習的心情,因為前輩們曾表示,內地市場比香港龐雜得多,挑戰更大,需要更大的能耐和拼勁,不斷學習求進以應對萬變的新世代。實戰經驗所得,發現在內地工作的其中一大挑戰,是市場的「職位通脹」 (title inflation) 情況非常普遍:「同樣是創作總監,內地很多創意總監無論在創意技巧、執行經驗、獎項往績,以至壓場能力,都可能只達副總監甚至只是高級美術的水平。」 究其原因,她認為是市場供求的定律:「內地市場發展飛速,創造大量的職位,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創意人才不同車間工人,是需要時間沉澱培養的,當培養的速度比不上需求增長的速度,便會出現求過於供的情況,到處都在搶人。好處是,年輕人的上位機會增加,有時公司為了挽留 「比較不錯」的初中級人才,便會出現基本功夫尚未紮實就被提拔上去的情況,因為如不這樣,轉眼就被競爭對手以更高職位及薪水挖走。

「我初初以為那是文化差異,因為市場的發展周期不同。但五年後回到香港,發現原來香港的大型廣告公司同樣出現title inflation的情況。」香港廣告市場發展速度早已放緩,為何出現這樣的情況?林小琪指,類似的情況,源於截然不同的原因:「香港的廣告行業生態過去十年出現很大的轉變,客戶的預算普遍下降,大型廣告公司由於運營成本的關係,收費偏高,所以客戶會轉而找有質素的中小型廣告公司;也是供求的定律,過去十年,越來越多資深的大型廣告公司人員選擇自立門戶,開設自家的中小型「創意店」 或做自由工作者,尋求更大的業務及生活自主,造成大型廣告公司的資深人材流失,為了盡快補給,也有傾向加速提拔初中級員工。」

林小琪認為,香港和內地的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受用心栽培保護的一群,他們都很聰明,祟尚自由,很懂為自己打算,這都是好事,但工作上普遍欠缺細心和耐性。「IQ很高,EQ麻麻」是兩者的共通點。也不能怪年輕人,這世界運轉得太快,大家只爭朝夕,這樣的大氣候下,大家往往欠缺耐性去處理看來瑣碎沈悶的工作、 磨練基本功,當成績不如想像中快到來,或遇到困難時容易感到沮喪甚至放棄。「發想創意,天馬行空,其實不難,很多人都可以發想很多零碎的點子,但能否將零碎的想法組織在一起,仔細執行,變成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就需要很多專業的技巧,當中涉及很多體力活,都是需要時間和耐心去磨練的。」雖然大家都是被照顧的一群,她覺得內地年輕人在職場上的應變能力相對較強。她在上海工作的同事來自五湖四海,有當地上海人,也有來自湖北、四川、廣西等省份。「你未必認同他們的應變方法,但他們離開家裡,穿州過省來工作,處事比較獨立成熟。」

林小琪覺得最重要是問自己為何而做。因為無論做什麼都好,即使你才高八斗,工作過程一定不會盡是坦途,障礙困難一定少不了。一個清晰的目標,會讓自己在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時,有更大的動力跨過瓶頸。

近年中國廣告市場不斷擴展,不少國際廣告公司把公司重心遷移到內地,但林小琪相信香港在大中華市場中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以她的公司客戶為例,在國內首屈一指的品牌,若想變得國際化,會指定採用香港創作團隊為核心,配合內地的服務團隊。她希望能在香港集合一些創意人才, 服務對象和影響力則可以衝出香港。

因為中國市場龐大,很多廣告客戶將資金投放內地。她坦言,香港市場即使不萎縮,也難有增長。因此,規模較小但機動性較高的廣告公司或會得到更多機會。若需要配合人力物力的大型項目,規模大的廣告公司仍然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