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安琪 學海無涯──留學英國眼界大開

撰文:李安琪(2010本科畢業)

每個人都有她/他想貢獻社會的方式。當記者是我兒時的夢想,也是我就讀中大新聞系以及其後入行做三年記者的原因。當時心中有團火,想令社會更美好。三年記者生涯,努力製作一些「好故仔」,自己對社會的熱情未減退,但最後也如不少前輩一樣選擇轉行和進修。本文的目的除了分享轉行的經歷,也會介紹進修的原因和途徑。

時間回到2010年大學本科畢業,我當上電視記者;一如所願,可以出鏡。是的,年輕的我的確很膚淺,有無比的自信,也很享受每日採訪不同的人和事,對於「日日新鮮日日甘」的工作充滿期待。不知是什麼緣故,做自己故仔時特別鍾情於關於環境和弱勢社群的人和事(現在當然知道原因,下文再述)。就這樣一路走來,到轉去報紙工作時,順理成章負責環保新聞。

去年十二月李安琪(圖中左六,紫色外套)與其他Chevening Scholars 到Cumberlandlodge 參加傳統的聖誕節派對,同時遊覽其所在地Windsor Great Park (上圖)和 英女皇常去的Royal Chapel of All Saints.

去年十二月李安琪(圖中左六,紫色外套)與其他Chevening Scholars 到Cumberlandlodge 參加傳統的聖誕節派對,同時遊覽其所在地Windsor Great Park (上圖)和 英女皇常去的Royal Chapel of All Saints.

不再處於鎂光燈下,文字記者工作令人感到更貼地和實在。有更多空間及時間與環保團體詳談、咀嚼學術論文,從中發掘新聞材料。更重要是,在過程中發現記者不是自己最想做的工作。過了三年,認清自己的不足與行業的局限,決定轉行。

NGO是筍工嗎?我只能說,這是一份工,而我的老闆是受益人(beneficiaries)。我認為,記者或NGO人員都是向群眾交代的職業,而NGO更能直接尋找方法協助弱勢社群。我們會與政府商討項目、與村民討論他們村莊的問題丶與合作伙伴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經驗結合我當記者時對環境、生態平衡和氣候變化的基本認識,使我更相信人類社會發展和大自然有不能分割的關係。

成功轉行至NGO三年許,開始感到力有不逮,且終於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的意思,對社會的認識愈深,對這個世界倍感陌生。尤其是在內地的災後重建的經驗,讓我更體會到要更深入認識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了解為什麼會有體制 (system) 產生的問題。究竟所謂的可持續發展為何停滯不前?氣候變化為何仍沒有改善?

志奮領獎學金計劃(Chevening Scholarship Programme), 助我促成這個夢想,遠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進修氣候變化和國際發展。 初報學科時不少朋友都不太清楚這是關於什麼。的確,人文科學類不是本地受歡迎的學科,而不少人聽見「Development」,就以為與城市、經濟發展相關。原來不清楚「發展」是甚麼的人不只我一個。事實上,發展不應只限於GDP增長。

這個由英國政府贊助的全球性奬學金,每個國家/地區都有限定的名額。申請者需要有多年工作經驗,並希望透過進修來提升個人能力,繼而回饋社會。在求學的一年,Chevening會定期在英國各地舉辦活動,讓我們認識英國的同時,也可與世界各地的有志之士交流。新一屆的Chevenors 快將揭曉,祝願有申請的舊生馬到功成!

這個由英國政府贊助的全球性奬學金,每個國家/地區都有限定的名額。申請者需要有多年工作經驗,並希望透過進修來提升個人能力,繼而回饋社會。在求學的一年,Chevening會定期在英國各地舉辦活動,讓我們認識英國的同時,也可與世界各地的有志之士交流。新一屆的Chevenors 快將揭曉,祝願有申請的舊生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