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味「運動專業」之旅

馮瑩(2006年本科畢業) ActionHouse International Limited 動力國際 – Project Manager

站上奧運的舞台,是每一個運動員的夢想。在剛過去的東京奧運,香港運動員歷史性奪得1金2銀3銅的佳績,實在讓香港人驕傲,亦讓香港有著前所未有的「運動熱」。香港運動員由從前在大賽中的「志在參與」,到現在已有實力站在世界頂峰,這充份體現了1996年李麗珊為香港取得第一面奧運金牌後所講的名句:「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的份量。這句話激勵了許多當時的年輕運動員,也讓政府投入了更多資源在體育發展上,促成了這些年來體育專業在香港的發展,造就了今天香港運動員在世界最高舞台上的成就。

我也是其中一個被李麗珊的名句激勵,曾經每天在球場上努力,渴望成為站在世界頂尖的運動員,我叫馮瑩。

學業與運動之拉扯

10歲時我贏得了人生第一個羽毛球獎項,之後一直取得了很多季軍和亞軍,直至1998年取得人生第一個比賽的冠軍。

從小好動的我,在9歲時開始接觸羽毛球,參加了羽毛球總會舉辦的暑期班,完課後被推薦到當年的分區青年軍去試練。天份不高的我,進入分區青年軍訓練後,曾經被教練踢走。當時教練可能只是隨便對我說,三個月後再回來試,相信他也估不到我真的沒有放棄,硬著頭皮再回去。感謝我這位啟蒙教練,再給我改變一生的機會。努力過後,我在翌年參加比賽時(第三次參賽,頭兩次都是第一圈就被炒),取得人生第一個獎項。這就是我學生運動員生涯的開始。

在香港做運動員不容易,很可能是因為社會還是較著重學業成績。中學時期,我在一所傳統名校成長,當年學校並沒有羽毛球隊,也不注重體育。在整個中學階段,我每天在小息和午飯時都把握時間做功課和溫習,放學後就長途跋涉入體院訓練,練到八時,回到家通常是每晚的十時多。一星期五至六天的訓練,每個長假期都用來訓練,我一直努力平衡學業和運動發展,跟其他學生運動員一樣一直堅持,度過中學時期。

當年(已是二十多年前)因為資源問題,年輕球員並沒有太多到海外比賽的機會。我在16歲那年在隊內選拔排名第一,有幸第一次代表香港到日本參加亞洲青少年羽毛球錦標賽 (亞青)。其後幾年,我贏盡本地的青少年和公開比賽,亦代表香港出戰每年的亞青和世青 (世界青少年錦標賽) 賽事。當年比賽機會少,訓練量也不及那些自小已接近全職訓練的別國選手,讓我們出去比賽時的競爭力不足,贏到一至兩圈已很不錯了。

中四時,我在隊內排名賽取得第一名,第一次代表香港到海外參加亞洲青少年羽毛球錦標賽。

為升大學不當全職運動員

於中大新傳學院畢業後,我選擇了當全職運動員去追夢,月薪只有$1,500,因此得不到爸爸的支持。

記得中五那年出發打世青前,全隊要先到內地集訓一個多星期,再加上比賽的一個多星期,我要向學校請假大約三個星期。當年的中學校長致電給我媽媽,跟她說怕我的功課跟不上,說我會考若不夠分,是不會因為我是運動員讓我原校升上中六,亦不批准我請長假去訓練和比賽。幸得媽媽的支持,我最後放棄了集訓,只去了比賽。這件事後,我本打算若不能原校升上中六,就會在中五畢業後轉為全職運動員,去追我的奧運夢。但最後我的會考成績不錯,能原校升上中六,爸爸和不少非常支持我打羽毛球的家長知道我的成績後,都叫我不要再打球了,教練也認為我是「讀書人」,並沒有叫我考慮轉全職。

這就是我成長的年代,大家對運動員這個專業仍有誤解,覺得讀書比一切重要,讀不成書才去當運動員吧。

在大學的三年,我代表中大出戰全國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每年都在女單和混雙賽事取得獎牌。

中七畢業後,我透過中大的運動員獎學金計劃入讀新傳學院。在享受大學生活的同時,我亦沒有放棄羽毛球,繼續代表中大出戰大專賽及全國大學生比賽,以及代表香港出戰世界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及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這些比賽中,我有很不錯的成績,重燃我當運動員的夢。我覺得我仍有一定的競爭力,去和港隊內的隊友們比併,跟世界不同地方的運動員競爭。因此,在大學二年級的暑假後,我已決定畢業後走上全職運動員之路。非常感激當年港隊的總教練支持我的決定,給予我機會重新歸隊。順帶一提,當年轉全職的月薪只有$1,500。對我爸爸來說,我在大學畢業後轉全職,是不能接受的事實。

2007年,我代表香港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混雙賽事打入32強。

輾轉間始終難捨運動專業

我成為了羽毛球隊內第一個讀完大學才轉全職的球員,對羽毛球運動員的生涯來說,或許已錯過了黃金的訓練時期。在短短三年的全職訓練生涯裡,我拼盡一切,但發現我的競爭對手原來是比我年紀小起碼六至七年的隊友和對手。歲月的確不饒人,在現實的競爭環境,就算實力相若,機會還是留給將來發展空間較大的年輕球員。

雖然我作為一個運動員,並沒有很輝煌的成績,奧運夢亦未能成真,但作為一個運動員的成長經歷,卻實實在在的使我成為一個懂得堅持、堅毅不屈、勇於接受挑戰的人。

退役後,我在民航處工作接近十年,但我的心並沒有離開過體育發展。因為種種原因,我在2019年中離開了政府,重投體育事業,想不到亦同時回到傳媒相關的另一個本行,成為了體育公關。

走過一條和其他學生運動員一樣,卻和很多一般香港學生不同的路,讓我憧憬著透過自己的經歷,幫助一班同樣努力平衡著學業和運動訓練的學生運動員,以及以我們的故事讓更多人明白運動員專業在社會中的位置,藉以鼓勵其他人。

這一代的運動員比我們那一代幸福,但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後,責任亦更大。希望香港社會的「運動熱」在東奧後能延續,大家能更明白、關注和支持香港運動員和香港體育專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