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宜(2013年傳播學哲學博士畢業) 武漢江漢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看吶文化藝術總監
寫寫母校,似乎從來都沒動過一絲念頭。
也許一直在往前走,還沒到時間,回首來時路。
我曾經在七所學校就讀,腦子裡第一個閃過的,是最後一個(也許是最後一個,即使早已人到中年),香港中文大學。
可能待的時間最長,七年博士、三年全職研究助理,十年啊。
在香港,大家一般稱呼我的母校,中大。
在城市密密麻麻的地鐵線路圖上,有一站,「大學」,就在母校的山腳下、校門口。
「大學」就是中大。
坊間傳說,香港第一間大學—香港大學(簡稱港大)附近地鐵開通,因母校已「豪氣霸佔」了「大學」之名,港大那一站,也只能以全名命名之。
港大成立於1911年,英文教學,精英教育,培養了眾多的「醫生、律師、會計師」。
中大成立於1963年,創校校長李卓敏先生1978年在中大第十九屆頒授榮譽學位典禮上曾解釋道:香港中文大學特殊的地方在於中大是「專門為了一個特殊的使命而努力;這個使命就是把中國的資料吸收和融化到各個學科,予以發揚光大……簡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學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學科的大學……凡是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但我們的大學卻是獨一的,因為英文名稱‘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寫 T 起頭,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達出來了」。
與中大有著血脈聯繫,抑或解釋為中大前身的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先生曾經堅持「香港中文大學應以發揚中國文化為宗旨、以中文為授課語言、第一任校長必須為華人」。
香港的高等教育版圖,民間有「三大」之說,除了港大、中大,還有就是新貴科大—香港科技大學,創辦於1991年。
「港大英制、科大美制、中大本地制」,這是三所大學的學術傳統。
曾經有網友將三雙鞋擺在一起,皮鞋、球鞋和「人字拖」,風趣而幽默地形容三所大學的風格氣質。
筆者在中大讀書時的室友—朱林博士本科就讀於港大,中大完成碩士課程後,在科大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踏遍」三大的他說:「那肯定是港大皮鞋、科大球鞋、中大人字拖啦」。
中大的「人字拖」,作為校友,我願意心甘情願地接受。
「人字拖」代表著閒適、隨意和樂觀,一如中大的地理空間位置,遠離鬧市,依山傍水,獨佔一座山頭,俯瞰吐露港。校園依山而建,從山頂鋪到海邊,亭台樓閣、鳥獸蟲魚。
被前校長、社會學家金耀基先生笑稱為香港第二景的「天人合一亭」,選址精妙,淺淺的水池、古樹半抱、就著連綿的山巒、平靜的海水,水天一色、天人合一。
「人字拖」代表著一份平民關懷、一份榮辱不驚,一份君子之交淡如水。
想念新亞書院的「雲起軒」,李少南教授的最後一課結束後,邀請全班11位同學,在僅有的一間包房,每人一碗牛肉麵,外加一些小涼菜,談笑風生,縱論古今。據說,當年許多南下的教職員工想念北方的麵食,遂在山頂的新亞書院,開設「雲起軒」餐廳,會員制,只有新亞書院的職員,才可享用。
邀請客人,在「雲起軒」吃一碗麵,就是一份獨一無二的尊貴禮遇。
「人字拖」也代表著一份堅持、執著,一如中大一直以來,緊緊抓住心中的信念和理想,關心社會、尊重傳統。
中大門口的那條鐵路,向北直達深圳,五站路,用時21分鐘。往南19分鐘,就是紅磡了。中文流行音樂的地標之一,紅磡體育館,就在那。
讀書的日子,辛苦了,就坐上火車,「北上尋歡」:吃一頓好的,買幾本書,返校之前做一個按摩,這是我的三部曲。
心理上,香港這一邊,有序而有規則;
而一出羅湖關口,就是滿目的躁動。但就是這種「不規則」,令我會有一種舒適感。
可能就如同五星級豪華酒店的大堂,令你約束著自己,小聲說話、行走如風。
而在自己的家,也許凌亂,但「當家作主」,可以橫著、躺著。
現在想想,我愛的母校、愛的那座城,在我停留的那十年,是理性之愛:我是外來的學生,外來的人。
直到離開,我還是有點縮手縮腳,不敢放肆、不敢爭吵。
我也不是深圳人,但每每過了羅湖橋,似乎就進入一種熟悉、理直氣壯的「地方」。
我離開,又快十年,現在有了一個新的概念—「大灣區」。
珠江入海,如「人」字形,海岸線呈兩邊散開,西邊的澳門、東邊的香港,匯同內地的廣州、深圳等城市,從經濟到教育、文化,在逐漸的融合、協同發展。
我心裡的這裡、那裡,天人合一。
關於母校的記憶,請允許暫時收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