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歸檔: 新聞

跑國際線的記者

陳駿豪
香港新聞與國際新聞漸行漸近,回想腦海縱橫交錯的觀察與經歷,不時在想作為記者,應該如何做好香港的國際新聞?作為公民,國際事務「埋身」,應有怎樣的國際觀?記者和受眾的角色不斷碰撞,要做的是如何拉起彼此那條「國際線」。近年香港社會氣候或令人透不過氣,記者寫下故事,道出時代,寫盡世事人情,讀者也可從中獲得啟發、思考。如此,跑國際線的記者,關心同一天幕下的你我,藉此稿回顧做國際新聞的本心。

轉戰眾新聞,前有線中國組再上路

王寶熒
有線裁員當天,有關刺針全組被連根拔起、中國組全體辭職抗議的消息鋪天蓋地。午飯時,我們在Facebook專頁上發了一張中國組的合照,配「在餘下的日子,我們會緊守崗位,全力以赴做好報道」短短幾句。

有線的畫廊

張靜文
工作關係,經常出入畫廊。
或風景、或肖像;或水墨、或油彩;一幅幅畫作以最美的姿態呈現,與觀者建立心的交流。
然而,展期一過,再精彩絕倫的畫作也要紛紛卸下。幸運的,得以被知音人收藏;剩下的,只能回到倉庫、工作室。
畫廊中,新一批作品上場。
而有線,恰如一家畫廊。

劉修彣 報道創傷—訪問結束前,把他拉回現在

劉修彣 (2016年本科畢業)獨立記者
在香港的政治環境劇烈變動的時刻,許多人發現現實世界裡的創傷和恐懼,變成了符號跟著入侵了睡眠的世界。反修例運動時「發夢」完離開街頭,又在夢境裡重新遇上催淚彈與防暴警察,聽見鐵馬刮過水泥地的聲音。港區國安法刊憲後,恐懼變成夢裡的秘密警察和半夜急促的敲門聲。

【反修例現場】站於雞蛋與高牆之間 王靖琳

8月15日,剛好實習了三個月, 在此寫下我走在前線的記憶。
能夠以實習記者身分在這大是大非時候參與採訪和觀察,是一個巧合,更是一個啟蒙。

【反修例現場】畢業前的自發報道 高仲禮

6月12日,立會外的反《引渡逃犯條例》修訂示威活動,由和平集會演變成嚴重警民衝突。我們不少四年級的準畢業生當時身處海外,有些正在外地交流,有些正享受畢業旅行。當得知反修例示威事態嚴重後,我們都紛紛趕回香港。

【反修例現場】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南邊圍村外的衝突 劉浩廷

自6月開始,各區街頭演變成戰場。每星期的警民衝突、暴徒手持攻擊性武器無差別打人,見證無數市民、記者流血受傷。每天乘車上班時,心中總帶點不安、腦海飄浮著一些擔憂:今天會否輪到自己遇襲?最終能否安全回家?

孫娜 從大俠到手藝人

過去四年,從《明報》到《南華早報》再到《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 從財經到港聞再到無所不包,接觸得越多,反而下筆越有一種不安的感覺。

胡國威 揭『一約多伙』漏洞奪中大新聞獎

自2003年畢業後,我便一直在主要報章及電視台工作,先後效力《星島日報》及《成報》,負責房地產相關新聞。直至2005年轉投《有線電視》,加入財經資訊台參與製作公司長壽節目『樓盤傳真』。該節目敢言及不向財金勢力低頭的作風,長期獲觀眾支持及肯定。節目首創驗樓先河,邀請驗樓師詹濟南作嘉賓驗樓,成功鞭策發展商在樓宇質素上力求進步。

呂熙 十九大採訪手記

仍然記得年初傳出母公司不再注資消息的那一刻,我身在人民大會堂採訪兩會,一手拿著話筒和小攝錄機(每次大型會議,我們都進入「人手一機」節奏,以求採訪最多目標人物),看著手機上突如其來的消息,萬念俱灰。同事們也一樣,臉色都不太好看,但很快,大家就放下焦慮,收拾心情,心想這一次以後,或許無法再在大會堂衝鋒陷陣了,抱著「打死罷就」的精神,大家繼續敬業地完成任務。

潘柏林 澳門風災採訪手記

8月底澳門天鴿風災造成10死逾200傷,我於災後第三日起接力到澳門採訪。採訪恆德大廈地底停車場的印象最深,當消防和泵水工人撤退後,竟無警察入內調查浸死人現場。我與攝影記者摸黑沿後樓梯進入地底4層,腳下盡是泥濘,攝影記者打開隨身手電筒,車輛交疊的景象非常震撼。

當記者看到「速離否則開槍」的旗幟

劉錦輝 (2011年畢業)  有線新聞記者
示威者原本驚恐地爭相調頭走,聞言散開兩旁讓出一條路,我和兩名同事隨即逆著人潮向前進,赫然看見不遠處有一隊約二十人的防暴隊,個個戴上頭盔、防毒面罩、腰掛長槍,手拿盾牌,揮舞著警棍向前推進,其中一名警員舉起一面橙色大旗,正面寫著的六隻黑色大字「速離否則開槍」,比催淚氣體更觸目驚心。

生而見證

鄭佳麗(本科三年級學生)
生於這個時代,我不知道是不幸,抑或幸運。不幸的是,我們竟然要花如此大的力氣去爭取一些基本權利,爭取民主、自由;然而,身為一個新聞系學生,不,身為一個香港人,可以親身見證大時代,命中注定,是幸運的事。

舊文章 «